沙棘籽油由沙棘籽經(jīng)過超臨界萃取或亞臨界低溫萃取得到的棕黃色到棕紅色透明油狀液體,集沙棘有效成分為一體的高度濃縮物。內含黃酮、有機酸、生物堿、甾醇類、三萜烯類及各種維生素等140多種生物活性成分。
沙棘籽油作為保健食品原料,已在抗氧化、抗疲勞、護肝、降血脂等方面得到廣泛運用;
沙棘籽油作為藥用原料,具有明顯生物作用,其抗感染強、促進愈合快、被廣泛用于治療燒傷、燙傷、凍傷、刀傷等方面。沙棘籽油對扁桃體炎、口腔炎、結膜炎、角膜炎、婦科宮頸炎等都有良好而穩(wěn)定的療效。
沙棘籽油是多種維生素和生物活性物質的復合體。它能滋養(yǎng)皮膚、促進新陳代謝、抗過敏,殺菌消炎,促進上皮細胞再生,對皮膚有修復作用,能保持皮膚的酸性環(huán)境,具有較強的滲透性,因而也是美容護膚的重要原料。
經(jīng)現(xiàn)代醫(yī)學臨床驗證:
抗衰老
沙棘中的沙棘總黃酮可直接捕獲超氧自由基和羥自由基,Ve、V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具有抗氧化及消除細胞膜上自由基的作用,有效延緩人體衰老。
美白肌膚
沙棘的VC含量居一切水果、蔬菜。而VC正是一種天然的體內美白劑,能有效抑制皮膚上異常色素的沉積以及酪氨酸酶的活性,并有助多巴色素(酪氨酸轉化成為黑色素的中間體)的還原,從而減少黑色素形成,有效凈白肌膚。
抗炎生肌、促進組織再生
沙棘中富含VE、胡蘿卜素、類胡蘿卜素、β-谷甾醇、不飽和脂肪酸等,可抑制皮下組織炎癥,增強炎癥中心的抗炎作用,明顯促進潰瘍愈合。沙棘口服液還對治療黃褐斑、慢性皮膚潰瘍有很好效果。
調節(jié)免疫系統(tǒng)
沙棘總黃酮等生物活性成份對免疫系統(tǒng)的多環(huán)節(ji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調節(jié)能力,對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具有明顯的調節(jié)作用,有效抗過敏、抵御病體的入侵。
健腦益智,促進兒童生長發(fā)育
沙棘含有的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不飽和脂肪酸(EPA.DHA),對兒童的智力發(fā)育及身體生長均有很好的促進作用。*服用沙棘口服液,可有效提高兒童智力水平、反應能力,保持旺盛精力和體力。
保護肝臟
沙棘中含有的蘋果酸、草酸等有機酸,具有緩解抗生素和其它藥物的毒性作用,有效保護肝臟。沙棘中卵磷脂等磷脂類化合物是一種生物活性較高的成份,可促進細胞代謝,改善肝功能,抗脂肪肝,抗肝硬化。另外,沙棘油對心臟、肝臟、肺臟及骨骼均有明顯保護作用。
促消化、通腸排便
由于沙棘中含有大量氨基酸、有機酸等多種營養(yǎng)成分,還有酚類化合物,可以促進胃酸的生物合成,刺激胃液分泌。因而沙棘具有消食化滯、健脾養(yǎng)胃、疏肝利氣的作用。對于消化不良,腹脹痛,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腸炎、慢性便秘等均有*作用。
對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作用
沙棘在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中就有止咳平喘、利肺化痰的作用,對慢性咽炎、支氣管炎、咽喉腫痛、哮喘、咳嗽多痰等呼吸道系統(tǒng)疾病均有很好作用,其主要作用與沙棘中黃酮類化合物消炎,促進毛細血管血液循環(huán)作用有關。
抗腫瘤、抗癌
沙棘中的生物活性成份白花青素、苦木素、香豆素、5-羥色胺等具有明顯的抗癌活性及抗腫瘤作用。對人體內的癌細胞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還具有阻斷致癌因素的作用。而且可以通過提高癌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增強對癌癥的抵抗能力,減輕放療及化療的毒作用,促進癌癥患者康復。
對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作用
沙棘總黃酮等有效成份能降低高血壓、降低高血脂、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過度聚集、軟化血管、改善血液循環(huán)、防止動脈硬化、改善大腦供血供氧,促進腦血管系統(tǒng)健康循環(huán)。
對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作用
沙棘黃酮及其它酚類化合物,β-谷固醇、甜菜堿等活性物質可以降低高血壓、軟化血管、防止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環(huán),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脂、降低低密度高血壓、軟化血管、防止動脈粥樣硬化,降低血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循環(huán),降低血液中膽固醇、甘油三脂、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清除血管壁的沉積物,恢復血管彈性,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強心功能等。
瘦身、抑制身體肥胖
沙棘黃酮對脂肪代謝過程中能很好清脂和控制脂肪合成,明顯抑制動物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升高,有效減肥。
沙棘黃酮和VC協(xié)同作用能降低血液中的三酰甘油和對人體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提高對人體有益的高密度膽固醇(HDL)的含量,增加膽固醇和脂質的排泄量,起到消脂的作用。沙棘中的多種維生素及類胡蘿卜素能有效地調節(jié)人體脂肪代謝,對單純性肥胖效果良好。
性狀鑒別
果實類球形或扁球形,單個或數(shù)個粘連,單個直徑5-8mm;表面棕紅色或黑褐色,皺縮,多具短小果柄;果肉油潤,質柔軟。種子扁卵形,長2.5-4mm,寬約2mm,表面褐色,種臍位于狹端,另一端有珠孔,兩側各有一條縱溝;種皮較硬,擊破后,子葉乳白色,油性。氣微,味酸、澀。以粒大、肉厚、油潤者為佳。
顯微鑒別:果實橫切面:外果皮細胞一列,壁稍厚,外被白色鱗狀毛。中果皮較寬闊,細胞壁薄,內含眾多橙黃色或鮮黃色顆粒狀物及油滴。維管束外韌型,位于中果皮內側,排列成環(huán)。內果皮為1列無色的鑲嵌細胞,種皮細胞緊密排列成柵狀。子葉細胞充滿糊粉粒及脂肪油。
理化鑒別:取該品粉末1g,加乙醇10ml,加熱回流10min,濾過,濾液供下列試驗:(1)取濾液滴于濾紙卜,噴三氯化鋁試液,干后,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黃綠色熒光。(檢查黃酮)(2)取濾液1ml,加鎂粉少量及鹽酸3-4滴,必要時置水浴上稍加熱,顯紅色。(檢查黃酮)
中藥藥性
【性味】味酸;澀;性溫
【功效主治】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主咳嗽痰多;肺膿腫;消化不良;食積腹痛;胃痛;腸炎;閉經(jīng);跌打瘀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